擺攤人生

20151122 | 如何去國外參與擺攤人生?

擺攤人生的價值在於:提供一個練習的機會,成長的管道,拓展市場的商機 全世界都是我的創作舞台 這就是我們的擺攤人生 我們是創作者、是旅行者,同時也是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領航者,從2010年開始,已經有超過四百位創作者共同參與的擺攤創作計劃,走過澳門、雲南、廣州、重慶、新加坡、東京、倫敦,以創作賺取旅費、擺攤體驗人生、開放精神展開對話的全球擺攤行動,我們擺的不是攤 是人生。 | 擺攤人生是甚麼? | 擺攤人生是一個從市集角度出發的共同創作計劃,希望能夠用創作表達各種不同的正面價值,讓創意市集的創作者和喜愛創作的人,可以有機會和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群眾做互動,讓自己的品牌核心價值被看見。

20151107 | 創意市集能不能算是一個產業,抑或只是一群年輕人的小確幸?

在香港開店的日子 預計要在香港待上一個月,日子現在已經來到倒數,卻還在思索著可以如何更融入這個城市。 這次承蒙邀請單位「光華新聞文化中心」的邀約,讓CAMPOBAG的「擺攤人生」企劃,有了正式的里程碑,更是為CAMPO10年下了註腳。 這幾天接受媒體專訪以及與香港友人對談的過程中,一直被問到,為什麼台灣人敢或是願意去做選擇?香港人覺得自己沒得選? 把話講回2008年,在原本團隊解散之後,一直思索著如果商業化是不是這一切就不會發生,也許能提供給創作人一個商業化的機會與可能性,也許大家能用創作維生,可以靠創作養活自己,成為一個真正的職業。所以夢想著可能性,創了業,當然這後面的故事,又是一個long story。想分享的是,我認為用創作維生還是有幾個要件,提出來跟大家分享。 擺攤人生的價值在於: 提供一個練習的機會,成長的管道,拓展市場的商機 CAMPOBAG這幾年在大學裡面開設「職業所課程」帶領創作人講師進校園經驗分享與手作教學,讓毫無經驗的學生可以跟著已經有經驗的創作人學習,如何從零開始,這個課程實際上在學校是完全沒有學分的,但每次開放報名,同學們總是用秒殺的方式應證了課程的有趣與熱門。沒有學分沒有要求,全部都是同學自主學習,通過校內發表會的同學才能跟著我們一起去到國外擺攤,這樣的過程就是一個練習的機會,每年我看著這些學校的學生們跟著我們一批批出發去國外擺攤,看著他們從青澀的擺攤手法到最後一天可以自在地跟客人談天說話,心中很是為他們開心,因為自己也是經歷這個過程,建立信心,然後一步步朝著想像中的自己成長。 也還記得有一年去了日本design fesia,看到裡面3000多個攤位,但每一個攤主,每一個創作人都有自己的特色時,那時,才真正了解,原來「創作就是建立自己的風格」。 創作就是建立自己的風格 從那刻起,我明白到身為一個創作人,建立自我風格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忙茫大海中,每個人都是創作者,藝術家,使用的材質又都很接近,很容易在這個創作的環境中被淹沒了,再加上每個人都說這是我自己做的唷,這樣對於要用創作維生實在是太困難了呀!!!說到這裡,可能也有人說,我不想用創作維生呀,我只想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好了呀,那麼,這樣就太棒了,因為你不需要靠創作維生,不用擔心今天出門擺攤沒有賣到商品,有個正職工作的話有固定的薪水可以領,下班後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也不用擔心商品做了會不會有庫存,誰要來買,要去哪裏賣?身為一個已經把創作當作商品來賣的人,是絕對不可以不考慮這些問題的。 擺攤就是成長的開始 好,如果已經建立起自己創作的風格。別人一眼就認出這是xxx的創作商品,那麼恭喜你,已經完成成功的第一步,但我們都知道人生沒有那麼順利,市場的消費者長的是圓的扁的方的,坐在電腦後方,站在作品背後,我們怎麼會知道呢?這時當然要走出去看看這個世界,看看你的消費者長的什麼樣子?他們喜歡你的創作商品嗎?為什麼喜歡呢?喜歡哪些層面呢?也許喜歡你的是媽媽們,而不是少女呀!也許消費者喜歡的,是你討厭的而不是你喜歡的。擺攤總是可以知道很多事情!!!我總是在擺攤的時候發現了人生大道理,發現了原來別人是這樣想的,發現了原來,我最喜歡的只有我最喜歡。原來擺攤是成長的開始呀! 擁有虛實整合的工具,你的客戶就是全世界 台灣市集發展已經有了10年的累積,這是很好的起步,因為現在台灣市集不僅多元而且專門,有好的市集團隊,有成功的創意品牌,消費者認知高,政府政策支持,都是時間累積出來的成果,也是許多創作人前仆後繼進入市場而造就的現在,台灣是打好基礎的根本市場。慢慢地,隨著「擺攤人生」企劃的成熟,我們也逐漸開發至英語系國家。實體市集的好處是親自到市場去深度了解消費者與趨勢,隨著網路的發達與第三方支付的流通,建議大家一定要再搭配一個數位工具或是具有購物車功能的網站,讓品牌可以虛實整合。不論各位使用的是App、網站、第三方支付,請記得現在的時代,你的客戶就是全世界,別再把自己侷限在任一象限了。 擺攤人生交換夢想 青創世代思想創業 的確有段日子開始,忙於擺攤已經一段時間,從一個週末開始,接下來兩個週末三個週末,甚至每個月都開始了「擺攤如上班」的日子了。 這是過去創意市集的現象,也是現在創作人的生活,創意市集在台灣已經正式成為1980年後青年世代的工作樣貌,如果要正式統計人數,看看現在時下網站平台,號稱幾十萬件商品,就不難得知現在台灣以「創作」為正式職業的年輕人有多少,甚至,市集從來不是年輕人的專利,過去市集在2005年剛開始的時候,的確,擺攤有一半以上的攤主,都是大學生,設計相關科系比比皆是,趁著唸書時擺擺攤,販售自己的創作品再理所當然不過。隨著創意市集的熱潮以及普及,我們發現,市集不再只是年輕人來的場域,漸漸地,擅長手工藝的媽媽們,中年創業的爸爸們,家族事業的第二代,想要自創品牌的上班族;市集,已經成為台灣生活與創業的型態。 如果我們開始用創作創業,會延伸出什麼樣的鏈結與產值? 創意市集的商業模式:幫助創作人活下來,就是創作人的夥伴 上一代臺灣製造業締造了經濟奇蹟與產業基石,而這一代微型的創作人朝向品牌思維邁進,連結起產業斷層,他們開始思考由手作邁向量產,限量到擴張規模,無形中卻串連起台灣早已沒落的產業鏈,那些沒有出走的製造業留在台灣,那些曾經要被淘汰的夕陽產業,卻被一位位少量製作的創作人連結起來。也許量還不是很大,也許還不具有規模,但可以逐漸看到這些創意商品都是台灣製造台灣生產。串連起台灣的工藝價值與在地聚落,串連起台灣的製造實力與紮實品質。 究竟,創意市集能不能算是一個產業,抑或只是一群年輕人的小確幸? 10年前,CAMPOBAG根本不覺得可以存活下來,周遭的創作朋友真的都是在做興趣而已,但現在10年過去,存活下來的品牌通過了市場的考驗,消費者的認同,然後逐漸成長與培養團隊。全球都有年輕人的焦慮與徬徨,大環境的競爭與壓力,但在台灣,逐漸發展出一種方式讓青年世代可以用創作創業,用興趣發展的事業體,扎扎實實地發展出台灣原創。這樣以原創為發展的台灣品牌,10年發展出10個中小型公司,那麼20年後是不是就可以20個,30個。紮實的原創創業人才,才是產業的關鍵力。 接下來你要問,做好原創了,那麼接下來該如何存活? 有哪些幫助創作人活下來的方式呢?(待續)

20151102 | 臺灣月元創方青創快閃店倒數計時 滿月銷售排行 工藝精品居首位

由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辦的臺灣月,今年秋天引進臺灣青年文創熱潮,加上尖沙咀誠品生活館的開幕,使得買氣一直很高,位於中環PMQ的臺灣月五家快閃店經由策展單位Campobag的統計,也在近七十家展出品牌中,分析出最受香港文青喜愛的四家品牌商品,希望活動倒數七天中,大家把握購買機會。

20151023 | 台灣月 台灣文創產品成長路 (香港經濟日報/梁智儀)

進入文創第三階段 十多年來,Jerry 見證了台灣文創發展的成長路:「約於 1999 年開始,台灣的設計師、創作人開始重新回顧這片土地,更加關心社區,孕育了『社區再造』的思維,這是文創概念最初階段。到第二階段,注意力則集中於藝術表演,大家積極把社區故事、議題融入表演中,這種豐富了的藝術表演,也是文創一部分。往後,就是把關懷社區的心與實在的產品連繫起來,這亦是現今的第三階段。」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