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17|勇闖2014倫敦設計周 提升創作者能力至另一個境界

   IMG_1641_調整大小      

駐英國台北代表處主任蒞臨參觀

 

勇闖倫敦設計周 提升創作者能力至另一個境界

文字╱Chia Hua 

 

為了讓創作者從單純擺攤販售商品,轉型經營出更具價值的獨立品牌,CAMPOBAG團隊廣下戰帖,徵選創作者飛往9800公里外的英國倫敦,勇闖Sunday-up Market市集、倫敦設計周Tent London展,並進行白天參訪、下午參展、晚上參加討論,為期三個月猶如馬拉松般的密集行程。

 

這也是CAMPOBAG今夏推出的「創藝秀─用創作修理世界的共好實驗」計畫,讓大眾更了解設計,也替創作者建構品牌行銷經營概念,倫敦則是計畫中的最終站。由CAMPOBAG執行長Jerry領軍,隨行夥伴則有David、Lasa及三位脫穎而出的創作者姜姜、Nancy、夏波米。

 

出發前,CAMPOBAG透過網路徵集不同領域創作者,從出發前的英語程度檢定、修改調動企畫書、協助完成創作、到心理建設,David說這趟旅行的目標是「將創作者能力提升至另一個境界。」

 

 

 

對創作者的震撼教育

事實上,這不是CAMPOBAG第一回「出國進修」,從2010年開始,他們就曾帶著創作者從倫敦、東京、新加坡、澳門、雲南、廣州、重慶展開一系列海外的「擺攤人生」,用跨國市集的形式和各個城市創作者進行交流,相互學習。

 

第一次挺進設計界一級戰區──倫敦設計周Tent London展,過程自然不可能輕鬆,David說,「沿途,團隊不間斷地要求創作者提交作業」,像是每晚「拷問」今日所學,抑或當場指派任務。氣球小子姜姜便是這樣被推向倫敦街頭,表演起吹氣球花招,他的賣力演出,也贏得在場男女老幼的喜愛,「還讓他接下至當地派對表演的工作。」

 

以羊毛氈創作的Nancy,則得在設計展現場,與外國觀眾一對一以英語交流,「這些對話,也讓她有了新的想法,回到台灣後創作出高一米五的鹿,也打破她自己的創作紀錄。」

 

「藉由了解人們怎麼看待作品,創作者能夠再回頭調整創作。」David說,多數創作者以為只要把作品做好就好,卻忘了觀眾回應是了解市場的第一現場,也能從中學習行銷宣傳的技巧。

 

 

 

MVI_0433[09-25-35]

 

教室課堂外的另一種學習

這趟倫敦行,眾人也參訪知名設計學校RCA、UCA校園,設計工作室Second Floor Studio、London Print Studio等創新育成中心。其中,座落在倫敦格林威治郊區的二樓工作室(Second Floor of Art Studio),聚集超過1500位創作者,驚人的規模猶如藝術村,肥皂、陶藝這些在台灣根本難以想像具有競爭市場的創作者也在之中,David說,「在倫敦,他們不是以市場機制來看待創作者,創作有著更多可能。」

 

另一個讓大家大開眼界的,則是結合絹印工作室、絹印工作坊London Print Studio的派對(party),「現場有來自各個階層、各種領域的倫敦人,大家都對藝術抱以熱烈支持」,David更發現「派對現場也是個很好推銷創作者的平台。」

 

 

 

IMG_0897_調整大小

 

創意也能兼具理想的高度

「在台灣大家都會覺得設計離我很遙遠,在倫敦每個人都能侃侃而談」,David說,參訪過程中,CAMPOBAG也得以影像紀錄完成另一項任務,便是向這些創意界的前輩們、年輕一輩取經,尋找「創意,究竟能不能修理世界」的答案,提供其他人思考創作與這世界連結的可能。

 

「有人認為設計可以改變世界」、「有人認為仰賴設計的出發點」、「更有人覺得要看創作的人是誰」,David娓娓道出一路蒐集而來的答案,卻驚覺「其實,根本沒有標準答案」,他認為,在倫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甚至期待聽到你的答案,「這樣的討論無形地推動創作的前進。」

 

訪談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次,是當他在鏡頭前詢問一位19歲、就讀UCA設計系學生「你覺得創意究竟能不能修理世界?」,對方竟反問他「台灣有沒有土地被強制徵收」問題,兩人經歷一番討論,最終雖然沒有具體結論,卻有了意外收獲。

 

他說,「在台灣,創作通常是為了自我滿足,到了倫敦才理解原來創作背後也能夠充滿理想,具有某種高度。」

 

 

 

01

IMG_0301_調整大小

 

Sunday-up Market市集

倫敦最具文藝氣息的周末市集,聚集各領域專業藝術設計創作人才,各家好手也將其視為初出茅廬的試煉之地。不同附近販賣二手舊貨的市集,Sunday-up Market市集位在The Old Truman Brewery釀酒廠內,區域集中,群聚更多專業設計師及新興品牌。

 

 

 

IMG_1424_調整大小

 

倫敦設計周Tent London展

同樣位在The Old Truman Brewery釀酒廠內,Tent London展是每年9月倫敦設計界的盛事之一,另一則是100 % 設計展。相較於100%設計展商業氣息濃厚,Tent London設計展則更趨年輕概念化,甚至有出奇不意的裝置作品,韓國今年則以金屬、陶瓷、韓紙等材質創作,展現東方工藝之美。

 

 

 

IMG_9535_調整大小

 

RCA(Royal College of Art,英國皇家藝術學院)

全世界唯一提供碩士藝術設計課程的學校,提供兩年碩士課程,廣收來自世界各地身懷絕技的學生,一對一教學,鼓勵學生發展自我設計及與業界密集合作,每年的畢業生都是業界炙手可熱的新星。

 

 

 

UCA town (1)

 

UCA(University for the Creative Arts,倫敦藝術創意大學)

是歐洲規模最大的藝術專科學院之一,建於19世紀,由6所世界聞名的藝術、設計、服裝、影視表演、大眾傳媒和新聞出版學院組成,並在倫敦擁有5個校區,校內還保留150年來的文化資產。

 

 

 

02

Second Floor of Art Studio

IMG_0993_調整大小

創辦人:Matthew Wood

http://www.secondfloor.co.uk/

 

座落在倫敦格林威治郊區的Second Floor工作室,由藝術家出身的Matthew Wood創辦,自倫敦金匠學院畢業的他,也曾面臨負擔不起工作室房租的窘境,為了不讓更多年輕創作者向高房價低頭,他四處奔走,找到位在泰晤士河旁老廠房,更與銀行、地產商斡旋借貸,將其整修工作室分租。

 

每間老廠房能容納200至300位藝術家,二樓工作室也從群聚工作室,迅速擴展規模成為聚集1500位藝術家藝術村,Matthew Wood表示,他希望能藉此「留下文化資產給下一代」,「因為未來100年後,人們如何看待倫敦才是重點。」

 

 

 

02

IMG_9802_調整大小

Space Studios

創辦人:Bridget Riley和Peter Sedgley

http://www.spacestudios.org.uk/

 

Space Studios絕對稱得上是倫敦最古老工作室之一,自1968年起,由Bridget Riley和Peter Sedgley藝術家所創建,當時兩人受邀前往紐約展覽,看到當地大量工廠改建的工作室,受到啟發,回到倫敦便如法泡製。

 

然而,除了提供藝術家工作空間,Space Studios還做得更多,除了陸續推出支持藝術家的計劃,提供策展培訓、展覽場地,讓創作者無後顧之憂。因此這裡一直到90年代後期,都還是歐洲聚集最多藝術家的工作室。

 

 

 

03

Print Club gallery  (4)

Print Club London

創辦人:Fred Higginson、Rose Stallard和Kate Newbold

http://printclublondon.com/

 

從東倫敦一間Pop-up Shop轉型而來的工作室,一開始便只販售絹印作品,後來經營者與藝術家好友都希望能找到一個像是健身房一般開放空間工作室,開放給各界的人來使用,才慢慢成為現在提供絹印設備、39個位置的工作區域及展覽空間的規模。

 

2007年開始正式經營的Print Club London,還曾經幫英國知名服裝設計師Stella McCartney絹印包包,還幫熱門網站Pinterest辦派對,每年還會替旗下藝術家策畫主題展覽Blisters,為年輕創作者心之嚮往的創作聖地。

 

 

------------------------------------------------------

相關文章閱讀:

20140904|2014年擺攤創作者前進倫敦修理世界 「Tent London 」展出90天創作計劃

20140912|從台灣創意市集到倫敦世界舞台|Blue Bird 手作羊毛氈-Nancy

20140915|從台灣街頭藝人到倫敦世界舞台|氣球小子-姜姜

20140917|台灣原創倫敦發聲 創藝病毒修理世界Taiwanese Innovation Hits London

20141003|從台灣市集擺攤者到倫敦世界舞台|Shabon Lee夏波米-Leon

20141117|勇闖2014倫敦設計周 提升創作者能力至另一個境界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