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01|2012年CAMPOBAG x迪化基地URS155 擺攤人生的箇中滋味

 

《Shopping Design》第43期

媒體出處《Shopping Design》第43期【文字/翁仲琪】(圖片/CAMPOBAG)

 

 

2012年6月12日,前一晚全台下起豪大雨,一早台北縣市意外停班停課。這天是CAMPOBAG原定邀請媒體同樂,宣傳他們在迪化街「入厝」的日子,茶會因雨改期,工作團隊自我安慰「遇水則發」。然而當日駐村的多位創作者依舊冒雨前來,一夥人將事前準備的發糕分送給賣乾貨藥材、雜糧五金的街坊鄰居,還歡歡喜喜放了鞭炮…我很想解讀為,這是克難慣了所養成的不易氣餒,但似乎更接近的是,這群人本來就很會自得其樂,立志人生無論多鳥,都要過得有滋有味。

 

 

 

Shopping Design2012年七月號

 

如果大家還記得,2005年暑假台灣出現了第一個原創市集「CAMPO生活狂歡節」,當時由策展人林欣儀和幾位不同領域的創作人合作,首次將手作、生活、藝術、音樂、街頭次文化等多個元素「揉合」(mixing),陽光清新卻依然超酷,自此「創意市集」在台灣成了一股無法擋的潮流。2007年成員合組了公司,可惜在過多的創業變數下最後結束經營。然而,原先工作人員之一的小麥,因為不願見到一個美好的概念和平台就這樣消失,於是在2008年成立了C+Culture/希嘉文化,因而有了現在的CAMPOBAG。

 

若要定義CAMPOBAG,可以說它是一個品牌,也是一個文創推廣平台,早期團隊只有兩個人,也就是創辦人小麥和執行長兼海外觀察員的Jerry。喜歡市集或手作的朋友,想必對他們兩位都不陌生,甚至可能天天關注小麥在部落格和Facebook上發表的文章。讀過她表達直接、情感真誠的文字,大概都可想見這個團隊認真之餘,絕對是有點……瘋狂!

 

 

 

 

Shopping Design2012年七月號

 

作為一個文創推廣單位,CAMPOBAG不定期會舉辦「職業所」、「叫賣講堂」等多種創業工作坊或手作教學坊。還有以同歡為目的、很受歡迎的「Cooking Together」,邀請創作愛好者同聚一堂,使用「當地的食材」煮出一頓晚餐,在動手煮食和吃吃喝喝的輕鬆氣氛中聊天交流想法。然而,對很多人來說,CAMPOBAG更接近是「擺攤人生」的同義詞。

 

或許長期投入已小有成績,CAMPOBAG在2010年受澳門民政局的邀請,有機會帶著台灣的創意工作者飛到澳門,參加當地行之有年、規模龐大的塔石藝墟市集,因而有了第一梯海外交流的擺攤營隊「有吃有玩的擺攤人生」,以及後來的一站又一站。

 

出國擺攤和在家擺的差別在哪裡?除了讓作品到更大的平台接受考驗,更重要的是和當地民眾接觸,與來自各地的創作者交流。當然,出國就得考慮機票食宿的費用,但很多參加者說,即使旅費回收不了也要去,把這當作觀摩和充電,就會覺得很值得,何況真的是有吃有玩。擺攤人生的一日行程,大致是共進早餐、白天認識當地、晚上擺攤,其間穿插當地文創的活動或工作坊,到了夜裡,住宿也安排在一起。甚至還會舉辦禮物交換,由每人提供一件個人創作,隨機抽出。幾天緊密相處下來,同梯成員很容易便培養出相濡以沫的情感。這樣的營隊,就像在一片黑暗中打開燈,才發現原來一屋子站滿了人,創作維生這件事,沒有想像中孤單(重點是,房間一亮,狂歡派對就開始了!)

 

擺攤人生前進澳門的次數最多,至今已是第四年,中間還去過廣州、雲南、新加坡。異地旅行總能將人的感受放大,情感也豐富起來,不同的土地,不同的空氣,不同的人們,以及他們不同的作品與對話……大概就是這些無以名狀、無法量化的東西,吸引那麼多人年年參加,也支撐著CAMPOBAG吧。

 

 

 

Shopping Design2012年七月號

 

連線英國巷弄人生,今年6月,擺攤人生有一個小突破,就是走出亞洲,前進歐洲(沒錯,就是在撰稿的此刻,小麥,JERRY,12位台灣創作者正在東倫敦沒日沒夜地消耗腎上腺素。JERRY目前在英國修習文創方面的學位。剛好今年文化澳門在當地進行得如火如荼,幾個機緣下,便促成了此次的「英國巷弄人生」。除了例行的擺攤,還安排探索Borough美食市集,Columbia花市,Brixton Village等等幾個當地市集。期間剛好碰到仲夏夜,在英國鼓勵創作者使用布料的基金會--London Printworks Trust的安排下,當日還與幾個當地品牌合作,進行了「限時限地」的創作......小麥和Jerry在馬不停啼的行程外加時差下,仍抽空上傳照片並回應我們的越洋提問(到底是有沒有睡啊?)。

 

 

 

 

 

一點點心情自海的另一端漂來.....

SD:身為擺攤領隊(容我們這樣形容),幾年下來,個人或整個團隊是否感到瓶頸?

 

麥:瓶頸就是有時候會覺得好像只有自己在意這一切,而其他人只在乎自已(編:聽來怎麼這麼心酸,小麥你可得撐住啊)。

 

SD:如果沒有CAMPOBAG,覺得自己現在大概會在做什麼?

 

麥:大概會循著另一條想像的路走,可能是出國留學,當個上班族,當個家庭主婦。我們只不過是在做其他選擇前,先走了CAMPOBAG這條路,成就了現在的一切,如果當初走了其他的路,我想也會有別的發展。現在會覺得,人生不是有一就沒有二,有一還是可以再去選擇二,或先選二再選一,但結果就會不一樣。重點是選擇之後,而不是之前。做出選擇之前,什麼都不用討論。

 

SD:個人終極的夢想擺攤地點?

 

麥: 家裡。擺攤人生不只是單純為了想看這個世界而有的計畫,而是希望在任何時候都能自在地活在當下,和自己相處,找到人生真正的目標。我想終極夢想的擺攤地點也許就是明白自己所為何來的自在狀態,那麼哪裡都是有趣的擺攤地點,我們也才能從「擺攤」到「人生」。

 

 

 

 

 

連線台北迪化基地

小麥與Jerry一行人在一萬公里外擺攤的同時,同事晏甄與Cathy則留守在台北這個剛「入厝」的基地。經過四年的苦撐,今年CAMPOBAG參加投標,終於獲得了台北市都更處釋放的迪化街155號空間的兩年經營權。這棟房子保留了迪化街老房子的格局,門面不寬但很深,一進又一進,前後棟之間還有一個大天井,適合小型的露天活動。前棟規劃了適合Cooking Together的交誼廳與餐桌區,後棟則是供創作者可來登記共享的工作室,天井旁甚至有間外地創作者來臺北時可小住的小房間。所有家具都是各方捐獻(搜括!)而來的二手舊物,陳列創作與文宣的展示櫃就是一為從事電影美術工作的友人從結束營業的傳統文具店搬來的。

 

CAMPOBAG自搬來就非常致力於在地生根,在這裡辦的Cooking Together就要使用迪化街賣的食材,許多老街坊看這些年輕人挺有趣,總會給折扣,有時金額小還不收錢。據說,別看這裡的店老闆老實樸素,做的又是傳統營生,他們可各個都是見過世面的大戶人家。

 

若有機會去到迪化街,不管是逛老街買乾貨,去永樂市場挑布,還是羞怯地去城隍廟求條紅線,不妨往深處多走幾分鐘,到位於北段的CAMPOBAG坐坐,反正他們白天大門是不關的。

 

 

Scroll to Top